写在前面

近五年,“内卷”一词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讨论的热点。“内卷”于2020年左右开始流行,迅速成为网络热词,用以描述因过度内部竞争而导致的“投入产出比”失衡现象。简而言之,“卷”即激烈的竞争。虽然“内卷”现象在诸多领域均有体现,但高等教育领域尤为突出,因此本文将聚焦探讨高等教育内卷现象的深层原因。

内卷的起始点

在中国,教育长期以来被奉为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。许多家庭自孩子幼年起便灌输“教育改变人生”的理念,社会层面亦弥漫着对教育改变人生的普遍认同。中小学阶段,接受Z世代之前教育的教师也常在言语中传递“教育改变人生,实现阶级跃升”的观点。社会现实层面,曾经的景象也印证了这一点:在过去,拥有高中学历即被视为知识分子,而大学学历更是凤毛麟角。学历上的优势往往意味着阶级跃升的可能,反之,未接受高等教育者则可能长期从事低收入、低技能劳动。这使得“教育改变人生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
时代更迭,神话破灭

“教育改变人生”的神话成立,实则存在一个重要前提——教育资源的稀缺性。早期,本科学历已属高学历,随后本科普及,硕士研究生应运而生。然而,硕士学历也逐渐贬值,博士研究生开始成为新的追求。当下的趋势是,博士研究生也面临价值缩水的困境。“教育改变人生”的说法,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,更像是一种幻象。唯有当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平都无法企及时,个体才可能凭借教育实现阶级飞跃。高等教育普及的当下,文凭的含金量日益降低,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小。曾经承载阶级跃升希望的“教育快车”已近乎停滞,然而,惯性思维却使人们误以为,进一步“内卷”仍能带来转机,殊不知,这只会让人愈发迷茫。

当今在中国大陆的大学生,大多正为考研深造殚精竭虑,笔者亦身处其中。我不禁时常叩问内心:我们究竟为何而战?是为了虚无缥缈的个人价值实现?抑或是为了改变命运、实现阶级跃升?又或是,直白地说,为了追逐更多物质财富?令人倍感悲哀的是,无论我们如何粉饰,大学生群体近乎集体地为了“钱途”奔波,为了争夺那僧多粥少的“工人贵族”名额,为了实现阶级跃升——巨大的现实压力无情地告知他们,这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