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当前社会现象呈现出一种荒谬的矛盾:一方面,大量失业人群,尤其是青年,失业率超过20%,官方甚至不好意思公布具体数据;另一方面,996、007工作制却成为常态。这种矛盾背后,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——生产过剩危机。

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

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规律性问题。生产过剩危机的产生,源于资本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工人阶级消费增长的速度。具体来说,生产过剩首先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,而不是消费资料的生产过剩。例如,建筑材料、钢材、机床等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。生产消费资料的企业看到了消费增长不如自己的预期时(产能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时),它就不再投资扩大他的消费品的生产,不愿意继续投资购买生产生产资料企业的产品,进而引发连锁反应,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。

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在于,资本主义社会中,剩余价值必须通过投资转化为利润。然而,由于社会上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企业和资本家,每个企业的最终产品往往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投资品。因此,当每个企业的产能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时,企业不愿意继续投资,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出现。

克服生产过剩危机的两种方法

面对生产过剩危机,资本主义社会通常采取两种方法来应对:

  1. 破坏产能: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,摧毁大量产能,例如炸掉楼房、倒掉牛奶等。这种方法通过供给侧改革,强制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停产,使产能与消费同步。此外,还可以通过向国际市场倾销过剩产品,化解国内的生产过剩危机,但这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,引发国际贸易冲突。

  2. 提高工人收入、减少劳动时间:通过国家强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,甚至四天工作制,减少在岗工人的工作时间,迫使企业雇佣更多人。同时,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,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。这种方法通过增加工人的消费能力,缓解生产过剩危机。虽然这会压低企业的利润,但从整个制度的角度来看,提高了劳动力的消费能力,有助于推迟经济危机的到来。

提高工人收入的必要性

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,提高工人收入、减少劳动时间不仅是缓解生产过剩危机的有效手段,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。通过严格执行劳动法,减少工作时间,增加就业机会,可以缓解社会矛盾,减少失业率。同时,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,能够增加消费能力,消化过剩的消费品,从而缓解生产过剩危机。

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

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:具体资本家的利益与整个制度的利益之间的冲突。提高工人收入、减少劳动时间,虽然伤害了具体资本家的利益,但从整个制度的角度来看,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消费能力,缓解经济危机。因此,资本主义国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,往往不得不通过大政府的手段,强制企业执行劳动法,减少劳动时间,提高工资。

结论

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,其根源在于资本扩张的速度超过了消费扩张的速度。要克服生产过剩危机,必须通过大政府的手段,强制企业减少劳动时间,提高工资,增加消费能力。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,还能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。因此,到了降工时、加工资的时候了!